当前位置: 首页» 华电聚焦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华北电力大学:秉承华电精神 办好负责任大学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日期:2008-10-17

               秉承华电精神 办好负责任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刘吉臻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传统的高度浓缩和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治学态度和育人氛围,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尺,更是大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源泉。华北电力大学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历经风雨沧桑,几代华电人始终做到理想不改、信念不变、追求不止,坚持致力于学校的发展壮大,逐步凝练出了“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这种精神凝聚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华电人的道德精神,也蕴涵了华电人的价值追求,为学校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一、曲折中前进,困境中崛起,历史铸就华电精神
  华北电力大学5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创业史。在困难和曲折面前,几代华电人不退缩、不放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气概,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始终能够在曲折中前进,在困境中崛起。
  1958年开始建校之后学校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校舍、师资、设备、资金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广大教职工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秉承服务祖国电力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边教学、边劳动、自己动手、创建校园”,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轨。
  1969年“文革”初期,学校奉命“战备疏散”,当年10月南迁至河北邯郸,近千名师生分散在岳城水库及邯郸、码头、峰峰三个电厂,教学基本停止,学校陷入了困境;经过学校领导职工的不懈努力,1970年学校转迁至河北省保定市,使办学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两次搬迁使学校资产大量流失,教学设施严重破损,学校发展遭受重创。历经磨难的师生员工不灰心、不气馁,自力更生,团结一心,快速完成了教学楼、食堂、宿舍等校园基本设施的整治与修缮,恢复了迁校后正常教学工作,并于当年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入学。广大师生员工凭借着一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着学校的发展。
  十年动乱结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78年2月,学校步入全国重点院校行列,同年,在北京原校址创办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并成为“文革”以后首批培养研究生的院校。华电人紧紧抓住有利发展机遇,奋力拼搏,使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一举成为电力院校的排头兵。
  1995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含北京研究生部)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的组建使学校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北京、保定异地办学的格局。学校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继续发扬团结奋进、爱校敬业的优良传统,整合两地资源,发挥合力效应,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独具特色的“两地办学、实质性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起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历史特点、灵活高效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使学校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始终是华电人的奋斗目标和美好愿望。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实施“211工程”计划起,在原电力工业部的领导下,华北电力大学开始了“211工程”建设的进程。“九五”期间主管部门投入4亿多元资金,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学校学科建设水平。然而,华北电力大学当时未能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高校的行列,属于主管部门投入,教育部备案建设的院校。“十五”期间学校决定依托大学董事会的支持,继续实施校内“211工程”项目建设。十年建设,矢志不渝。2005年9月,国家正式批准我校跻身于国家“211工程”院校的行列,实现了全体华电人的又一个梦想。
  长期以来,学校作为国家电力行业举办的一所部委属院校,历经了水电部、能源部、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管理。在2000年全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华北电力大学继续由原国家电力公司举办并管理,成为当时教育体改中的一个特例。然而,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到2003年,学校再次面临管理体制改革与归属的问题,面对两地办学的困难和学校办学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等不利因素,华北电力大学的领导班子和师生员工齐心协力,积极争取,最终实现了划归教育部管理的方案,同时组建了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组成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由此,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管理体制问题,为学校的腾飞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华电人继续追寻办一所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理想。面对历史形成的两地办学格局,学校认真面对,科学规划,发挥两地优势,明确布局定位,坚持在办好一所大学的前提下,整合校内资源。经教育部批准,于2005年9月,学校校本部由河北保定变更为北京,保定部分按校区管理,加速了实现宏伟办学目标的进程。
  风雨五十载,精神永不灭。华电的前进道路存在诸多艰难曲折,但一次次地跨越困境,渡过难关。实现大学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华电精神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华电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电人不断前进。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办一所负责任大学,实践演绎华电精神
  进入新世纪,“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样一所大学”的问题摆在了华电人面前。华北电力大学科学判断形势,认真把握机遇,描绘发展蓝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了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兴校之路,用一个又一个的事例演绎着现时代的华电精神。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十一五”以来,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做好各项改革和建设的基础上保持办学规模的适度增长。“十五”以来,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从2000年的1万余人增加到现在的2.4万人,专任教师数从935人增加到1600人;学校采取分期分批、周边扩展的方式,四次征地,校园面积扩展了587.4 亩,校园面积由860亩扩展到1609亩,建筑面积从40万平方米增加到9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从4亿元增加到21亿元;2007年年度科研经费从2263万元增加到2.4亿元。
  学校根据我国能源电力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使学校在能源电力领域始终保持优势。学校在电气、动力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环境、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学科,积极发展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等文理学科,注重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信息以及文理学科与能源电力学科的结合,通过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使各学科的内涵形成自身的特色。同时,学校还加大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本科专业的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协调发展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适应国家能源电力事业的战略需求,依托“大电力”学科的传统优势,积极参与国家能源电力科技创新体系。“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认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42项;建设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实验室等一大批重点实验室,为国家的能源电力事业和科技创新发展做出贡献。学校积极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推动北京昌平能源产业基地、保定“中国电谷”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学校走校企合作兴校之路,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电力企业集团组建董事会平台,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从而推动学校快速发展。此外,学校还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学校科学处理了数量和质量、规模和内涵的关系,实现了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校园占地、总建筑面积、在校生人数基本上翻一番以及教学经费持续投入、教职员工待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学校财务状况始终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
  2.以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为核心理念,坚持把内涵发展放在首位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是华北电力大学自觉遵守的办学理念。“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就是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是学校作为独立法人的高等教育机构做出的庄重承诺。这既是华电人秉承的一种价值标准,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和动力。
  “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承担起办学的政治责任;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承担起办学的质量责任。近几年来,学校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加大教学建设、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学校整体上求得和谐发展。学校强化“重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特色,投入巨资加强各类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使本科生的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建立了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电厂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实践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依然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己任,把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把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作为学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突出教育主题,创新教育思想,开展教学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凸现特色教育的改革发展之路。先后构建了“合格+拓展”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1+2+n”课程体系、以“四模块”为框架实践教学体系及“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贫困大学生一直是华北电力大学关心和牵挂的群体,为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学校出台了多项资助措施,逐步完善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贷、助、补、减”并举,绿色通道和社会资助为补充的资助体系,国家助学贷款成功率为99.7%。学校还通过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寒假前为特困生发放回家路费,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等方式,让贫困生在关爱中快乐健康成才。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构建就业体系、完善就业机制、加强就业指导、拓展就业渠道。近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学校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博得电力企业和社会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学校的良好社会声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报考,每年第一志愿录取率在95%以上。
  三、践行先进文化,建设三项工程,大力弘扬华电精神
  作为一所大学,既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同时还应该具有体现自己特色和价值的大学文化。大学应当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这种文化外化为学校的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和校风。一直以来,学校把大楼、大师和大学文化作为大学核心建设的三项工程。
  领导者的言行和作风对学校师生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学校历届领导班子都把团结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依法治校理教,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尤其是在学校发展的几个关键历史时刻,领导班子成员能够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把握发展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谱写了团结奋斗、奋发向上的历史篇章。
  培养人才的主体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风。华北电力大学把华电精神贯彻到教风建设当中,有力地促进了优良教风的形成。学校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多途径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了激励机制,对师德师风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学校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勤奋严谨的优秀教师。他们爱校敬业、追求卓越、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成为了华电校园里的师德典范、精神楷模。
  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教态度、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自觉的责任心,带动了优良学风的建设。名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用学识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学校狠抓各项学生管理制度的落实,从严治学、从严治校,不断夯实学风基础建设;推行弹性学制,制定科学的学分标准,打破严格的专业界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高度重视考风建设,不断规范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学校通过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少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发表学术论文,参加老师课题组的科学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16项,省部级奖项172项。华电学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敢于创新,把华电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校风是领导作风、教风和学风的综合反映,是大学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校以华电精神为核心,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新生入学后要系统接受校史校情教育,领悟和弘扬本校的大学精神,增强他们对大学精神的认同和践行的自觉性;通过开设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华电大讲堂”等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文明修身主体教育活动,富有创新精神的社团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学校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基础设施,既为教学、科研、学生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又能陶冶学生情操。
  华电精神熏陶着每一个华电人,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立身处事之中,而且渗透到他们的文化意识与精神品格之中,由外在转化为内在,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成为华电人终身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阐释和演绎着华电独有的精神风貌,践行和引领先进文化,并由此形成了教风严、学风好、校风正的校园氛围,不断续写着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完美篇章,为华北电力大学先进文化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