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赵冬梅 赵黎明 赵会茹:基于产学硏联合的“双导师”专业实践浅析

来源:赵冬梅 赵黎明 赵会茹:《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35期  日期:2012-05-21

  在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如何让产学研各方有效联合起来,使协同创新的链条更加顺畅,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华北电力大学的实践证明,依托高校设在企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开展联合培养及专业实践是产学研各方合作的一个很好的切人点。
  一、我国产学研联合的现状
  我国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对产学研联合认识较深,开展探索也较早,目前已形成多种合作形式,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如政府和高校主导下建设的大学科技园,人园企业没能和高校联合培养、协同科技创新;高校和企业共建的实体组织,如共建的工程中心和联合研究机构多是共同解决个别问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以参股或控股建立的公司,大多因校企附属关系掣肘,发展较好诸如清华同方的企业也为数不多。
  这些期望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企业和大学的科研合作、联合人才培养的合作项目大都表现平平,原因是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缺乏足够的激励、信任和利益分配关系,合作双方防范意识较强,合作成本高,以及产学研各方缺少一个长期有效的互动交流平台。产学研联合的状况仍然像是一盆“盆景”,看上去很美,却成效有限。
  二、“双导师”专业实践模式
  适应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通过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试点改革,加快应用型人才建设步伐。
  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是实践。当前我国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关键在于高校和企业直接的融合不足,弥补这个不足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联合培养人才来建立产学双方良好的沟通网络和开放、协作的合作与文化氛围,降低产学研各方的交易成本。这种合作的触媒剂就是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长效合作体系。
  专业实践就是让研究生在理论、实践和工程科研方面不断碰撞,使研究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通过在企业的科研和工程锻炼提高其实践和实际工作能力,形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必要补充。
  一方面高校希望企业能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能为学生提供进人企业“真刀真枪”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企业也希望对员工进行知识更新升级。因此双方只要找准切人点和突破口,其合作的前景是十分可观的。华北电力大学通过与学校学科专业对口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工作站或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基于研究生专业实践的产学研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学校从企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骨干人员中遴选出部分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外聘导师,由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被派进企业联合培养。一方面研究生借助企业的科研项目加深了对自己所学课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借助年轻学生思维开放灵活和理论知识扎实的优势开展技术改造,这就是基于产学研联合的专业实践。同时,可鼓励企业方面的相关人员攻读学校的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弥补他们理论知识的不足;企业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攻读学校的博士研究生,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升级。
  三、专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
在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社会进步这个链条和循环中,应用型人才建设承担着技术进步和服务行业发展的重任,是实现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促进社会进步的桥梁和纽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做好研究生的专业实践。
   1.开展专业实践的基础条件
  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发展、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转变。这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转变。为实现这种转变,需要采取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方式,通过研究生进人企业并结合企业实际课题开展工程科研、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从而将部分研究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高校应及时制定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培养方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设立专业技术类课程和职业素质类课程,逐步建立学校各工程领域的指导委员会;结合相关领域认证和注册类资格考试制定培养方案,由指导委员会和企业主导专业技术类课程和职业素质类课程设置,以使研究生更能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业实践是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生产,因此做好专业实践的前提是课程学习。基础理论类课程可探索改革教学方法,诸如课前布置讲课任务,探索推行随机挑选学生讲课,激发学生潜能和兴趣,教师进行点评和重点讲解;借助实验室开展仿真模型、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内容,通过工程背景的大作业的训练,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认识和能力;注重学习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规范等行业规则类的课程,修炼行业的“道”。教学方式上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探索建立一堂课两个教师共同授课模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企业实践融合。
  课程学习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建立在产学研联合基础上的专业实践则是人才培养的保障;专业实践与课程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部分。
  2.建立并完善专业实践相关制度
  高校在谋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时需注重制度建设,制定一套研究生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和专业实践的制度。以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专业实践为例,该校通过签订协议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来联合培养及专业实践,同时制定了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专业实践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涉及到专业实践环节的文件,使专业实践各环节都有据可循。
  华北电力大学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确立了从合作培养方式、导师选拔、论文指导、过程监督、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创造性的提出和开展“两段式双导师制”、“1+1.5”的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即是研究生在校1年学习完成相关专业课程后,根据研究方向并结合企业实际工程课题的需要选派进站,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研究生工作站工作学习1年半左右的时间,这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导师在理论研究上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使研究生在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素养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对提高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在校企导师良好沟通机制条件下,学校导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开展联合项目申报与合作,同时又依托合作项目来共同培养研究生,实现了“人 才+ 项目”的产学研联合,有效地将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提升的渴求与学校提高培养质量的渴求融合起来,达到校企携手并进、优势互补、共享发展的结果,最终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3.专业实践的方式、考核及结论
  研究生专业实践主要方式应是进入企业和科研院所,形式可多样,进入研究生工作站、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依托企业或导师课题合作企业等均可,这是专业实践的主要途径。实践内容可以是模型建构、技术改造、测量和试验平台改进等工程科研,也可以是课程设计和工程设计训练等形式,旨在通过实践培养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考核包括撰写实践报告、开展专业实践答辩会,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参加答辩会,共同为研究生进行考核和把关。
  4.企业导师的选拔和聘用
  学校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而企业导师则是学生在企业专业实践培养环节的第一责任人。高校可通过为企业导师颁发聘书增强其荣誉感。学校可以制定企业导师的聘用办法,对企业导师的基本条件、遴选时间和程序、企业导师的职责,以及学校对企业导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就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要求和培养工作对企业导师进行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以使企业导师能更好的和校内导师配合,共同培养好学生,做好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
  四、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专业实践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比如,如何处理导师和学生在派驻企业问题上积极性不同的矛盾?学生的专业实践要求和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的不匹配之处如何调节?如何丰富校企“双导师”合作的内涵?某一工程领域内导师网络的建立和建立在导师网络基础上的交流体系如何持续有效开展?如何预防企业将学生看作廉价劳动力?这些问题还需产学研合作方共同探讨解决。(赵冬梅,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赵黎明,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工程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