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谷喜岭: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日期:2012-05-18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建设创造型国家的需要  
  1.是建设创造型国家的需要,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家的转变,关键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人才竞争和争夺的世纪。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巳成为了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2.是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要求,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内在要求,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结构中较高层次的教育环节,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将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中的一部分人还将会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的高层次教育。
  3.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陈至立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大批优秀创新人才。
  二、目前研究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状
  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有关对研究生就业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研究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力很强,但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很少。在调查的用人单位中,大部分的研究生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缺乏创新性,能力一般”。究其原因主要归为以下几点:
  1.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机制,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最重要的理念是科研主导的理念。科研主导的理念从本质上讲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从研究生的角度来说,在学期间要参加科学研究,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另一层意思是从导师的角度来说,导师要有较高的创新水平,这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前提。我国科学院与大学分立的科研体制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下的产物,它把大学定位为培养人才,把科学院定位为科学研究。这就形成了一种体制缺陷,它分散了科研力量和科研经费,使大学形不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和足够的科研经费,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科研立项。科研经费是确保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两个系统的并列,不仅分散了有限的研究和开发资金,还在客观上阻止了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联合体的形成。这种体制导致高校的师生无法接触到一流的科学家和最好的设备,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灵活多变的课程体系,加快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推进校企合作,选择一批能推动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落户高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进人实验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当务之急。
  2.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不利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在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集中培养”,使研究生容易陷人本科时代的“灌输式”学习,无法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思维,难以取得创新性成果。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导师指导不够,学生动手能力差。科研实际不足和管理过于集中,均显露出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没有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看成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忽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阶段不同于本科的大众化基础教育,如果造成研究生教育的平庸化,会在根本上对国家的高精尖人才培养带来危害,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为研究生教育所肩负的任务不是进一步普及教育,而是向社会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要打破现有的教学模式。一是培养过程要设立:课程硕士〔课程时间相对较长,1-1.5年,论文选题以理论研究为主,学制2-2.5年)或研究硕士〔以科研为主,课程时间0.5-1年,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立足创新,学制可延长至3年),二是设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灵活多变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科研能力、知识结构、创新潜能来设计课程和上课时间,可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选择课程和上课时间、考试方式要灵活多样,总之要确保学生有足够长的科学研究时间,但前提一是要有创新实验室和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撑,二是还要有一支专家型的导师队伍来引导,两者缺一不可。
  3.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思维活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创新能力归根结底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一切的外在动力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创新人才应具有探索精神,他们不拘泥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寻求和探索问题,并且勇于挑战自我。创新人才要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也要善于和他人讨论,从中吸取灵感,转变为新的动力。创新人才要善于观察事物和发现问题,要用心体会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善于发现规律,寻找转机。创新对他们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鼓励学生的创新勇气。
  三、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在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下形成的独立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有正确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要有高尚的情操志趣,要对国家、民族、社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从大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来看,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的能力:一是应具备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包括对事物的质疑力和解决问题的构想力两个方面。三是应有协同能力。现代前沿科学命题大多是由团队协同完成的,协同不仅是同学科之间的协同,还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
  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富国强民的灵魂
  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通过参与和实现科技创新,大学生甚至可以在校园里就开始逐步实现成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梦想。因此,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实施办法,建立一个适用于不同类别的科技创新机制,特别是通过实施带导向性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是推进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上述目标,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必须要培养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持续创新能力、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综合素质优秀的各行业骨干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和中坚力量,是社会赋予高校的责任。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研究生作为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兴盛。高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关注,管理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工作,真正地把研究生培养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谷喜岭,华北电力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