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宋 菲 高 祺:大学生职业选择及其“国进民退”现象

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44期  日期:2012-05-18

  一、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经过第一轮问卷调查,笔者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方面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日趋理性。以往很多大学生自视甚高,非高薪不拿,非“北上广”不待,然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他们变得日益理性和实际,期望将专业优势与未来工作相结合,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他们更看重未来的职业发展,而不是暂时的收人水平。不少人开始对大城市的高房价说“不”,转而希望在二三线城市有所发展。其次,虽然基本确定了未来的走向,但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依然很不明确。即使有,但能坚持的比例也不高。这直接导致了40%受访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再次,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支持体系依然很不成熟。除校园招聘外,大学生缺乏其他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就业实习、就业培训等方面的社会支持体系还没有完全普及。最后,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到国企和政府部门工作,而不是进入外企、民企或自主创业,笔者将这一现象称做就业领域的“国进民退”。在传统观念中,外企一直是大学生的最爱"下海”热、“跳槽”热似乎也吸引了大批学生进人民企。那么这次问卷调查中发现的“国进民退”现象是否真的存在呢?  

  为了印证笔者的猜测,也为了调查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决定以清华大学的拟就业本科生为样本,进行第二次调查。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中,前往国企与党政机关的就业人数之和远远超过其他行业领域的就业人数。清华大学本科生对国企和政府的就业热情,不仅体现在意愿上,也体现在实际的就业人数中。说清华大学本科生就业存在着“国进民退”是恰如其分的。清华大学如此,其他高校又如何呢?  

  日前,经济学家周立群指导的课题组对天津地区14所院校的1416名2011届本科毕业生1515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进编制”成为本届毕业生的首选,民营企业吸引力显著下降。在一道多选题中,国有企业得到50.867%受访者的青睐,支持率遥遥领先。32.847%的人考虑进事业单位,打算报考公务员的有21.237%与之对照,只有20-49%的毕业生将求职意向锁定为“大型民营企业”,而对中小企业有兴趣的只有8.4%,在全部选项中排在最后。过去令人向往的外企,也只有33.83%的支持率。2009年,周立群教授曾做过同范围、同内容的调查,比照两次调查结果,他发现选择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受访者比例都有所提高。“国进民退”确为事实。  

  总之,无论是笔者进行的两轮调查,还是一系列的相关数据辅证,都表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确实存在着“国进民退”现象。  

  二、“国进民退”背后的原因  

  “国进民退”已成事实,那么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笔者将分两方面展开叙述。  

  1.“国进民退”原因之“国”的优势  首先,政府或国企的工作具有更高的职业稳定性,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步人正轨,国企所具有的资源和政策优势又一次显现出来,国企就职的稳定性在逐年走高。其次,近60.7%的受访者认为,国企和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较小。这一点与职业稳定性高是相辅相成的。另外,政府和国企不大会有民企和外企中那么严格的业绩考核和淘汰机制。再次,约40.7%受访者认为,公务员和国企员工的待遇更好。这种待遇体现在连续的工资增长和优厚的福利方面。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解决户口、积累人脉成为了很多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首要理由。  

  2.“国进民退”原因之“民”的劣势  

  第一,近60.7%受访学生认为,许多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单一、人员关系复杂、制度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的工作很难长久。第二,外企和民企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确实,民企和外企因为有业绩考核,压力大在所难免。尤其是在日资、韩资和中国台商企业,工作压力更是大得让人难以承受。“富士康13连跳”即为典型。第三,民企和外企在职工的社会保险方面存在故意或无意的漏洞,这也是32.9%的受访者拒绝它们的原因。如今的大学生很看重就职单位是否为职工申报“五险一金”,而很多民企、外企为了减少开支,提高经济效益,经常逃缴,这使得大学毕业生因为后顾之忧转而选择国企或公务员。

  3.“国进民退”之原因小结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的优势体现在职业稳定性高、收人待遇好、压力小这些最为重要的职业要素上。反观民企和外企,虽然评价体系更合理、职业风险更低,但是在工作压力、社会保障、职业发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问题。而近日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明确提出,无长期以上所得税或社保缴纳记录的非本地户籍个人,不得买房。仅此一条,恐怕就让不少供职于外企和民企,希望在本地买房定居的大学生们担心不已吧?总之“民”的优势远远抵不了“民”的劣势。  

  三、就业“国进民退”的解决之道  

  诚然,公务员和国企职位收人稳定、福利优厚,更为大学生所青睐。但社会更需要一大批敢于冒险、富有企业家精神的莘莘学子,去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闯荡,为社会创造出“真金白银”。但笔者认为,这些具有开拓精神的大学生群体的出现,需要国家从大量的法律和制度层面加以保障。因而,要解决就业的“国进民退”,也必须从这些层面入手。  

  第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较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使得公务员和国企员工的福利不会成为一种社会特权。  

  第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企、外企、民企平等发展。  

  第三,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与制衡机制,完善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任职考核制度。  

  第四,重塑公共行政的“服务”精神。

  第五,加强舆论宣传、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职业平等观。   第六,适度调低公务员和国有垄断行业工资水平。(宋菲,华北电力大学;高祺,清华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