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沈长月 陈 奎:现实与超越: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环境研究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日期:2012-05-17

  自1991年我国试办工商管理硕士以来,专业学位教育在探索中逐步发展,目前我国设置的学士、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有19种,截至2008年上半年累计招生86.5万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集职业性、实践性、复合型于一体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定位及发展趋向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同。然而,受高校扩招、专业学位教育的泛化及攻读者的功利思想等影响,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下降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也成为妨碍专业学位教育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宏观上看,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与功用受到了现实因素的冲击,这种现象进一步蔓延直接危害到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环境,教育迎合现实而使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境况堪忧。
  一、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现实倾向分析
  从理论上讲,专业学位是一种与学术学位并列的学位设置,二者的分野源于科学理论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所谓“鸿沟”,即学术学位教育更倾向于理论探索,因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基本了解而无法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批量供给。基于此,专业学位教育应运而生,其以职业性、实践性、复合型等特征而见长,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此种设计思路较为科学,也是在积极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基础上的有效探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确实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深入,在教育商业化、功利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专业学位教育因过分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和复合型等特征而降低了“教育”必须具备的刚性要求,背离了教育与传授知识、培养创造思维之间应有的“方式与本质”关系。这种泛化的发展思维,一方面反映了专业学位教育对“社会需求”的过分迁就,另一方面亦因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而影响到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环境。从当前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异化倾向:
  (一)专业学位教育的商业化
  迎合各层次受教育群体的现实需求,各类广义上的继续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比如函授教育、成人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以及各类所谓高层次的培训等。这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其初衷微观上在于为各层次受教育群体提供广阔的提升平台,宏观上以实现教育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之目的。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办学经费紧张成为制约研究生培养单位尤其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上述包括专业学位教育在内的教育方式出现了异化,在发展过程中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设置的初衷,渐渐沦为培养单位缓解办学经费甚至敛财的重要手段。比较典型的现象是,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名校充分利用其优势所形成的社会效应,在专业学位教育方面,迅速从筛选生源变为主动出击笼络生源,甚至不惜降低教育的硬性要求“招贤纳士”。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竞争机制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成熟,同时从占有市场的角度来看,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和声誉最优化的‘牲价比”结合,商业化运作以削减教育的内在属性为代价,培养单位潜意识(意指未公开宣称)地将丰厚的教育利润作为专业学位招生的重要目标。
  (二)专业学位教育的功利化
  从当前攻读专业学位的条件及有关政策来看,大多数专业学位要求具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对此一般理解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年限,而且以在职攻读为主要培养方式。因此,对于报考者来说,最主要的考量因素是攻读专业学位对未来发展机遇(包括晋升机会、收入增长幅度、未来发展空间等)以及攻读现实条件(包括现在单位的态度、时间上的基本保证、个人精力以及家庭等)的对比评估。就攻读者而言,对这些因素的充分衡量是必要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攻读专业学位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是个人作出抉择的动力之一。但问题在于:一方面,专业学位教育为攻读者提供了一条与学术学位相比而言较为便捷的提升途径来增强未来发展的硬件因素;另一方面,攻读者通过专业学位招生考试后,抓住商业化运作的利益诉求,以所谓的工学矛盾等理由促使培养单位在教学环节上进行妥协。综合这两方面来看,专业学位的攻读者所看重的并不是这种教育方式对自己技能的实际提升,相反,他们最关切的是那张证书以及它所代表的潜在价值。这种功利化的倾向,与用人单位的薪酬机制、人才选拔条件等存在一定关系。
  (三)专业学位教育的过程化
  由于专业学位教育所涉及的主体主要是培养单位和攻读者,而最关切员工技能水平的用人单位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地位缺失,以及中介机构的评估评价机制尚未确立,从而导致专业学位教育的具体培养过程基本上由培养单位与攻读者基于各自的立场进行博弈最终达成妥协。作为培养单位,尽量照顾攻读者的现实“困难”,从周末集中授课到网络教学等,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简化教学内容,攻读者自然更热衷这种方案,因为这种“宽进宽出”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达到其功利化目标,而且可以减少诸多现实麻烦,尤其大大地降低了学习与工作之间的所谓“冲突”。如此一来,专业学位教育的唯一体现或许就剩下必须达到的“学制”要求了。因此,囿于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的缺失,导致专业学位教育流于形式,更通俗地讲,以“花钱买文凭予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专业学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培养单位与攻读者之间的“交易”,这与其设置的初衷和预期完全背道而驰,严重危害到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环境。
  二、专业学位教育的现实倾向对其发展环境的影响及原因探析
  (一)专业学位教育的现实倾向对其发展环境的影响
  作为一项比较成功的国外经验被引入我国,因深受“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之影响和相应的监管矫正措施的缺位,专业学位教育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分商业化、功利化、过程化的倾向,这将对其进一步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质量下降
  培养质量是专业学位教育持久发展的生命力,从教学的角度来讲,主要表现为是否真正地完成了教学计划、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培养目标、攻读者是否达到了授予专业学位必须达到的学位水平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经过专业学位教育的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具体岗位上能否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专业学位证书能否作为提拔员工或对其委以重任的依据等。从发展现状来看,专业学位教育已经严重地背离了这些基本的实质性评价标准,导致培养质量出现了滑坡,攻读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复合型要求更无从谈起。因此,攻读者的教育投资所获取的价值不是其内在素养的提升,在职业岗位上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甚至于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不及一些专业性培训。
  2.社会认可度降低
  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一方面来自于宣传,使公众对这一事物有一定认识,尤其在与学术学位教育予以区别的基础上,认识到它的本质属性和自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最为关键的是专业学位教育的实际效果,甚至可以说,实际教育效果是专业学位教育赢得公众认可的核心和试金石。由于专业学位教育出现质量滑坡,专业学位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质疑,其社会认可度呈现降低趋势,尤其很多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获得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待遇标准等予以区别对待,甚至将同等学力者攻读的专业学位等同于本科毕业生的学士学位。这种现象充分表明,专业学位证书的含金量实际上确实无法与学术学位证书相比,专业学位教育社会认可度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本身,而并非源自社会的偏见。
  3.发展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尽管专业学位教育受到了攻读者的热捧与青睐,而且不失为一种既可获得学位证书又较为省事的继续教育方式,目前似乎出现了市场化的繁荣景象,但这种繁荣并不是源自于教育效果上的优越性,而是在教育刚性要求不断受损的情况下功利选择的结果。由于教育质量无法真正保证,在供需继续高涨的外观下,伴随着社会认可度的降低,专业学位教育出现的‘膨胀”现象,如同经济学上的通货膨胀,这种趋势如不及时予以矫正,必然损及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环境。从长远来看,专业学位将会因教育自身的问题进一步拉开与学术学位的距离,如果用人单位不从薪酬设计到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各个环节对攻读专业学位进行更为成熟、理陛的改革,则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前景将会令人担忧。
  (二)专业学位教育现实倾向的原因探究
  面对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及时的反思,比如周延丽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一文中,抓住教育质量这一核心话题,着眼于专业学位教育本身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学术化、师资匮乏化、教材陈旧化、管理薄弱化等主要问题。笔者通过对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倾向及对发展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在于专业学位教育自身定位不准及社会环境对专业学位教育的严重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学位教育定位不准是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专业学位教育在国外被称为职业学位,是以某种特定职业为背景的学位”,“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指向非常明确,就是针对职业要求培养职业领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上述观点代表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定位,尤其将专业学位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术学位同等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体系之中,这是研究生制度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但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主要着眼于“职业性”的定位,很容易造成重视两头而忽视教育过程本身之趋向,即在具体操作中,一方面强调将具有一定职业经历作为报考专业学位的硬性条件,另一方面攻读者企及与职业资格挂钩,希望将受教育程度等同于职业资格的认定途径。此外,“职业性”是否应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已经受到了学者的质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如何通过专业学位教育来实现,具体设计构想有待进一步研究等等。因定位不准导致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明晰、成熟的方向指引,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从根本上制约着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2.制度衔接不科学是专业学位教育异化的主要诱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学位教育既是学位教育,又是狭义上的技能教育,攻读者获得专业学位证书既是一种教育证明,也是技术水平的认证。从这个角度来讲,攻读者站在实用的立场上非常关切专业学位证书和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从我国当前的现状来看,由于过分强调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制度衔接上则更偏重于对于技术水平的认证,换言之,用人单位尤其是国有企业一般将获得专业学位证书作为技能提升的重要衡量标准,而技能的升格则与收入、福利等存在着直接关系,这就诱导在职人员除非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意向,大多都会选择攻读专业学位。此外,获得专业学位与职业准人资格直接挂钩是否可行,是否需要对不同专业区别对待,专业学位与职业准入资格的衔接采取部分科目免试制还是全部免试等,这些看起来似乎属于公共政策抉择的问题,但由于关系到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导向,必须纳入整个教育系统中综合考虑,否则,制度衔接不科学必然会导致专业学位教育与其定位出现异化。
  3.商业化博弈是影响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
  如前所析,专业学位教育出现“繁荣”的原因在于各主体功利性需求的满足,而商业化博弈是实现这种功利性需求的主要形式,也是促使专业学位迅速发展的直接动因。员工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无须脱离实际工作岗位,首先在当前就业难的浪潮下避免了再就业的风险,同时基本上不影响正常收入,也不会对家庭造成太大影响,尽管培养方式为自筹经费,面对未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在具有收入保障的情况下做出教育投资是完全值得的。而对培养单位来说,与学术学位教育相比,不仅可以减少教育成本(包括办学经费、设施、师资等)的支出,而且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商业化博弈推动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其发展环境的恶性循环埋下了重重伏笔。
  由此可见,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下降与社会认可度降低,既有教育自身的原因,同时也存在着制度和社会环境方面的深层根源,只有找准问题的症结,才能为专业学位教育的稳健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科学的路径。
  三、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环境的优化思路
  针对专业学位教育逐渐背离其设计初衷之现状,在探究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必须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从社会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教育模式、具体建构等,切实将专业学位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还“教育”之本原,以实现其发展环境的优化。
  (一)以科学的定位统筹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导向
  与学术学位教育一样,专业学位教育首先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对其定位必须立足于教育的本原,通过授课学习、专业训练、水平测定等过程,实现人的智力水平、应用能力等诸方面的增值,并且能够运用其专业技术为社会创造出相应的价值,这是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定位,也是对所谓‘教育”的正确解读。只有对专业学位教育予以科学的定位,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外在特征,比如职业性、实践性等,因为这些外在的特征,只是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高等培训等形式和要求上的区别。随着专业学位教育从硕士到博士、学士学位的继续延伸和不同专业报考条件的改革,所谓职业性、实践性等这些‘(基本属 ’将会越来越模糊,因为从广义上讲,学术学位教育也是具有职业性导向的,也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多学科知识的广泛结合。基于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这一定位,其发展导向应当至少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为无意致力于专门从事思维独创性工作的人员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与接受学术学位教育的人员获得同等无差别的学位认可;二是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对已有知识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高层次人才为教育特色,重点在于对已有知识成果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专业学位教育是一种与学术学位教育并行的教育形式。
  (二)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审视专业学位教育的建构
  专业学位教育的宏观建构,应当在统筹学术学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对人才供给的基础上,立足于社会的实际需求,确定哪些专业可以开办专业学位教育,报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确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环节、水平测定等,从而避免专业学位教育功能的重复性、低层次化,避免某些专业教育的泛化。此外,对于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报考者,应当严格审查所在单位的意见,确定报考者所从事的专业以及所在单位是否确实具有培养该专业人才的需要。通过用人单位的介入,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供需平衡,从而保障专业学位教育的含金量和稳步发展。
  (三)教育之刚性要求以保障专业学位教育质量
  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环境的恶化与“放牧”式培养方式不无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获得教育证书的基本前提经过有效的教育环节并取得合格的成绩,这也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因此,专业学位教育的过程控制是事关其发展的核心,培养单位有必要针对学科特点对集中授课的学时要求、必须经过闭卷考试的核心课程、自行完成学位论文的能力测试、对关键知识的理解和领悟程度、双导师制中课外导师指导的课程及完成情况等作出较为细致的刚性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对这些必须达到的要求予以严格考核,结合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查,在对攻读者专业水平真实认定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授予专业学位证书。
  (四)通过制度的科学衔接矫正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环境
  制度之间的科学衔接,有助于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理性发展和提高报考者的攻读积极性,一方面需要对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准入资格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将取得专业学位教育作为获得某些职业准人资格的优惠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将专业学位教育作为攻读者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进行制度设计,使得专业学位教育经历能够促进和服务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同时,需要对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之间的衔接提供合理的路径,尤其对于大多数尚未设立博士学位的专业学位硕士生,攻读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的条件作出合理规定,一方面确保攻读者的研究水平,同时避免专业学位沦为学术学位的附庸。通过制度问的沟通和衔接,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
  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环境的优化,涉及到包括教育定位、社会需求、教育质量、制度衔接等教育本身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在这些要素的合力作用下,促进正确的社会观念的树立和社会认可度的提升,实现专业学位教育的创新发展。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大力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在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其发展环境也受到了一些现实因素的冲击,但从总体上看,专业学位教育的设置思路是科学可行的,也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2010年6月6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以及“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等发展目标,为专业学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向,这一教育形式将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导向,逐步走向理性的发展轨道。(沈长月,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教授)
  
  参考文献:
  [1] 张洪清.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化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1—123.
  [2] 宋丹、王国红、邹积岩.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8(4):29-30.
  [3] 詹婉华.专业学位“职业性”属性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8(4)90-91.
  [4] 李颖.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07—109.
  [5] 刘会胜、岳志伟、余伯阳.专业学位发展根源与动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5):127—129.
  [6] 赵振新.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及优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6):29-3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