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2年第5期» 大学文化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大学文化应追求怎样的价值观

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10月11日 作者:龚 克 王泠一

  ●以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的自主的和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发展,并以此为准则推进大学内部方方面面的改革,应当成为大学在其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不懈追求。
  教育经费年度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的目标实现后,在各界倍感欢欣鼓舞的同时,社会舆论也发出了一些类似 “教育机构是否会乱花钱”的担忧。但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公共财政审计制度的系统化进步和全社会监督体系的逐步成熟,以及教育管理系统自身修养的不断进步,从“没钱花”到“乱花钱”并不是一条必然的滑行轨迹。我们更关心的是:处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坚持和发展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当今大学的功能是多元的,其相应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所追求的核心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准则。
  其一、“育人”是大学文化的价值观的核心所在。自有大学以来,它始终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且是跨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在中国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大学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起以文“化”人、育人兴“文”的大任。
  大学文化不能离开育人,这是大学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大学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大学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关于大学文化的论述大多集中在关注大学的学术独立,如反对 “行政化”、提倡“教授治校”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确立“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以“育人为本”的机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大学的组织形式、发展方式、办学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的功能也因时代要求的不同而不断拓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传承与创新文化等等,都是重要的工作。但是追根寻底,这些功能都是其核心功能“培养人”的延伸。所以说,大学文化的价值观就是“育人为本”的价值观,唯有坚持其亘古不变的教育本质,这就是大学文化的价值观的人本特性。
  其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追求。目前,世界正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期,我国也正在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应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成为大学培养人的核心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的发展,即全面发展的人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品质;要知识丰富、能力过硬,有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和需要;要体魄强健,心智成熟;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人,人的发展只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是真正全面和有意义的,才能在不断贡献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个体价值。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发展在本质上应该是自主的发展,而不是被动的。
  所以,大学文化的价值观不仅追求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还追求其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追求发展的自主性。
  其三、素质教育是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大学文化的价值观不能停留在口头或文字上,而要体现在实践中,这就是素质教育。
  从“人本性”出发,大学要把素质教育放在核心地位。现在的问题恰恰是,素质教育在口头提得很高,在实践上至多放在补充地位,这显然是对于大学核心价值观的偏离。
  从“全面性”出发,素质教育必须是超越“知识传授”的德智体美以及心理的全面教育。素质教育不是知识传授的补充或扩充,而是升华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观,也是教育文化发展的新境界。去年,南开大学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纲要》,将实施“公能”素质教育作为办学的基本方略。其核心理念是“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勇于创新”。它强调以“公能”为主线,促进知行合一,德、智、体、美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它具有多层次性和系统性,包括在人本层面,要求全面发展,人格丰富健全;在专业层面,要求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知识深厚,具有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发展层面,要求公能兼备,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
  从“适应性”出发,素质教育又要超越通识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包括社会变化所产生的对于人的素质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素质教育要包含和超越专业教育,一是表现为要超越专业技能培养而着眼于专业素质(包括专业道德、责任感、审美、知识、能力、作风等)养成,二是要适应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对于专业适应性的新要求注意培养举一反三和更新发展的能力,三是要适应时代要求发展创新素质(包括意识、能力、心理等多个方面)。
  从“自主性”出发,素质教育必须突出学生自主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某种程度上我国大学教育有着工业化思维定式,把培养人与工业上的“加工”看成一件事,用造器的办法育才,将学生看作被动的受教育者,对他们进行灌输;在大学自身发展方面,也特别强调“学科建设模式”以及人才评估体系的“标准化”,这些都是培养人的误区。大学文化要超越“工具文化”,大学不是要把学生加工成专业的工具,而是培养成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人。自主发展不等于简单地凭兴趣发展,兴趣主要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中发生和发展的,它既是学习的动力,也往往是学习的结果。教育的真谛不是使学生“学会”,而是使他们“会学”和“肯学”。素质教育不是外在地“驱使”学生全面发展,而是有效启发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觉”,并帮助他们实现这种内在的发展需要。
  总之,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引导大学发展的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驱动这种力量向确定方向作用的发动机。以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的自主的和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发展,并以此为准则推进大学内部方方面面的改革,应当成为大学在其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不懈追求。


上一篇:
下一篇: